首页 > 趣频道 > 潮尚资讯

大阪世博会日本馆制服 时装设计师操刀 仍是和服即视感

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2-26 13:29:09
浏览:

    2025 大坂世博“日本馆”制服设计公开!由服装设计师中田优也(Yuya Nakata)设计,设计灵感源自和服的“空间感”,展现日本文化中重视“留白”的美学。材质使用上,从舒适性、防暑对策、功能性等综合角度出发,同时考虑环保材料的运用及博览会结束后的回收再利用,设计一款兼具实用与美感的制服设计。本篇将整理设计师简介、制服设计亮点,以及如何在制服中融入日本美学和哲学的概念。

服装设计师中田优也

    中田优也(Yuya Nakata)1988 年出生于日本岐阜,毕业于名古屋艺术大学后前往法国深造。曾在 BEIGE 担任设计师,之后于 2017 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 POSTELEGANT,致力于设计“不受时间限制”的现代服装。

    他擅长将传统日本和服的自由尺码与巴黎的空间感相融合,创造出既舒适又美丽的高品质服装。其无性别、高端现代的设计风格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并于 2019 年获得东京时尚大奖(TOKYO FASHION AWARD)。

大坂世博“日本馆”制服设计亮点

    大坂世博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访客,为确保工作人员具备明显的识别性,设计师中田优也表示,这套制服的设计或许看似低调内敛,但当整体穿搭完成后,却能展现出独特的存在感,在和谐与个性之间取得平衡。

01 灵感源自和服,打造历久不衰的设计

    以日本传统服饰“和服”为灵感,打造出优雅且富有空间感的设计,展现日本文化中重视留白的美学意识。整体採用单一炭灰色,仅以丝巾作为点缀;此外,制服具备高度灵活性,可透过可调式腰带及两款帽子与背心,让穿著能自由地调整穿搭方式,无论年龄或性别,皆可维持整体的一致性,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

    中田优也的服装品牌 POSTELEGANT 强调创造超越时间、地点的作品,而这正与今年日本馆的主题“JUNKAN”(循环)相呼应。设计师说到:“和服等日本传统服饰数百年来始终历久不衰,我希望设计出即使在 10 年、20 年后,人们仍愿意穿著并传承下去,而非轻易丢弃的服装。”

02 提倡永续,以单一材质设计

    制服採用极简的单一材质(mono-material)设计,无钮扣与拉鍊,让回收再制更加容易,兼具永续和时尚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设计理念正是借鉴了“和服”,因为和服是日本早期单一材质服装的代表之一;使用腰带代替钮扣,也能让穿著者更轻鬆地调整尺寸,使服装适合不同体型的人。

    同时,也考量到这套服装会从 4 月穿到 10 月,跨越春、秋两季,因此在设计上确保了布料与身体之间的空间,以促进空气流通,帮助维持舒适的体温。例如,裤装採用直筒剪裁,让空气能够在腿部周围循环,提升穿著的透气性。

    此外,这款制服亦採用了环保且可永续发展的材料,像是植物来源的聚酯纤维以及由回收塑胶瓶制成的再生纤维。在博览会结束后,这些制服预计被回收再制成其他产品,进一步延续其使用价值,充分体现了展馆对永续发展的重视。

03 将“日式木屐、分趾袜”设计现代化

    不可错过的设计亮点,还有现代风格的日式木屐和分趾袜!在日本,这类鞋袜主要在重要仪式场合穿著。木屐选用了 NEWBASIC 设计的现代款式,而分趾袜则来自拥有 140 多年历史的品牌“福助(Fukuske)”,不仅穿著舒适,更融合了传统日式美学与现代机能性。

    在这次设计中,特别在脚踝周围增加了鬆紧带,确保穿著时更贴合双脚,不易鬆脱,且长时间穿著依然舒适。中田优也分享:“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祭典时人们绑绳固定雪駄(Setta)凉鞋的方式。不仅实用、同时也保留了简约美感。”

融入日本美学“见立”,容纳多样的诠释

    问起中田优也是否在制服设计中融入日本美学?他说到, 在日本文化中,有一个概念叫做“见立”(MITATE),即是将一个事物视为另一个事物的艺术。例如,日本庭园中的石头排列,创作者会将石头摆放成某种象徵,而观赏者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创作者与观者的视角共存,这是非常重要的。”

    虽然这被称为制服,但日本馆的工作人员服装,正是透过每位穿著者的诠释,赋予了它独特的存在感。中田优也进一步解释,就像日本馆的主题“生命之间”—— 我相信真正的美就在于拥有坚实的核心,同时能够容纳多样的诠释,让每位工作人员和访客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

    “服装是我们穿在身上的,因此它不仅仅透过解释或逻辑来表达,更重要的是当穿上它时,能够让人感觉‘这正合适’,这种感觉才是最真实的。”他希望大家都能以自己的感官来诠释这件服装,也期待这套制服能够帮助工作人员在日本馆的优美空间中舒适地工作,并与来访的宾客们亲切互动,成为场馆内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

    (编辑:短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