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趣频道 > 生活/趣味

面对这25种疾病 目前全球各国都无法治愈 尽量预防

来源: 玩车趣 作者:赵鑫 发布时间:2025-03-28 16:29:10
浏览:

    很多人都觉得,全球医疗技术一直在进步,医药水平在提升,已经不需要担心自己和后代得病了,甚至有些老人动不动就拍着胸脯说:"我有医保!"瞬间感觉什么病都不是事儿了。但往往是这些人,最容易忽视对各种病毒得预防和自我防护,等真患上难以治愈得重病时,后悔也没用了。下面就是现今全球依旧无法治愈得25种疾病,但如果能认真预防,小心筛查,注意生活中得相关隐患,还是能避免自己和家人罹患的。

无法治愈 疾病

    (1) 狂犬病: 由狂犬病毒引起,通过动物咬伤传播,致死率接近100%。预防关键在于及时接种疫苗。

症状:初期症状类似流感,包括发热、头痛、恶心。随后出现焦虑、精神错乱、运动障碍、喉咙痉挛、严重的水恐惧症,最终进入昏迷阶段,通常会导致死亡。

预防:避免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可能感染狂犬病毒的动物。暴露后及时接种狂犬疫苗。

    (2) 艾滋病(HIV/AIDS):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免疫系统,需终身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但无法清除病毒。

症状:急性期有类似流感的症状,随后进入潜伏期,免疫系统受损,易感染其他疾病。最终发展为艾滋病(AIDS),患者可能出现机会性感染或癌症。

预防: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定期检测和抗病毒预防(PrEP)可以有效预防HIV感染。

    (3) 多种癌症: 包括肺癌、胰腺癌等,因基因突变复杂且易转移,晚期治愈率极低。

症状:不同类型的癌症症状各异,常见的包括体重急剧下降、持续疼痛、出血、肿块或不明原因的出血等。

预防:避免吸烟、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健康体重、定期体检、接种疫苗(如HPV疫苗)。

    (4) 渐冻症(ALS): 运动神经元退化导致肌肉萎缩,目前仅能通过药物延缓进展。

症状:肌肉无力、萎缩、言语和吞咽困难、肢体协调性差,最终导致呼吸衰竭。

预防:目前没有有效的预防措施,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起作用。

    (5)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引发记忆丧失与认知障碍,病因复杂且无法逆转。

症状:初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迷失方向、无法记住日常活动;后期出现更严重的认知障碍、行为异常、情绪波动等。

预防:保持活跃的脑力活动、规律的体育锻炼、健康饮食、保持社交互动。

    (6) 帕金森病: 多巴胺神经元死亡导致震颤与运动障碍,药物可缓解症状但无法治愈。

症状: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僵硬、步态不稳、言语和吞咽困难。

预防:尽管没有确凿的预防措施,健康饮食、避免有害物质(如农药)接触、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可能有助于降低风险。

    (7)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 自身免疫攻击肝内胆管,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需长期药物控制。

症状:疲劳、黄疸、肝肿大、皮肤瘙痒等。

预防:该病无法预防,但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8) 囊性纤维化: 基因突变导致黏液异常,累及呼吸和消化系统,需终身治疗。

症状:反复的肺部感染、呼吸困难、消化不良、营养不良、体重减轻。

预防:基因筛查可检测该病,早期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

    (9) 亨廷顿病: 基因突变引发神经退化,表现为舞蹈样动作与认知衰退,无根治手段。

症状:不自主的运动(舞蹈症)、认知障碍、情感问题(如抑郁、易怒)。

预防:该病具有遗传性,携带基因突变者有一定的发病风险,基因筛查可用于早期诊断。

    (10) 地中海贫血: 遗传性血红蛋白缺陷导致贫血,重型患者需定期输血。

症状:贫血、体力下降、黄疸、骨骼畸形、脾肿大等。

预防:通过遗传筛查,可以避免同一基因突变的父母生育患病儿童。

    (11) 肌肉萎缩症(如杜氏肌营养不良): 基因缺陷导致肌肉无力与萎缩,目前无法阻止病情进展。

症状:早期表现为肌肉无力、步态不稳、走路困难,随着病情加重,患者可能丧失行走能力,甚至影响呼吸肌和心脏肌肉。

预防:该病具有遗传性,携带者通过基因筛查可在怀孕前或怀孕期间进行检测。

    (12) 克罗恩病: 慢性肠道炎症易复发,治疗以控制症状为主。

症状:腹痛、腹泻、体重减轻、贫血、食欲不振、肠道不适等。病情可能伴随有肠道外症状,如关节痛、皮肤问题。

预防:避免已知的诱发因素(如感染、某些食物、压力等),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医学检查。

    (1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自身免疫攻击多器官,需长期药物维持病情稳定。

症状:典型症状包括面部的蝴蝶状红疹、关节痛、发热、皮肤病变、口腔溃疡、肾脏问题等。

预防:无法完全预防,但避免日晒、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作息有助于减轻症状。

无法治愈 疾病

    (14) 多发性硬化症(MS): 中枢神经髓鞘损伤导致神经信号传导障碍,易反复发作。

症状:视力模糊、肢体无力、麻木、平衡失调、疲劳等。症状可能波动性出现,也可能逐渐加重。

预防:尚无明确预防方法,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病毒感染、定期检查有助于降低病情的复发频率。

    (15) 1型糖尿病: 自身免疫破坏胰岛β细胞,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症状:多尿、多饮、多食、体重减轻、疲劳等。

预防:目前无法预防1型糖尿病,但通过早期诊断和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管理病情。

    (16) 脊髓损伤: 神经再生困难,导致运动与感觉功能永久性丧失。

    (17) 特发性肺纤维化: 肺部不可逆纤维化,最终因呼吸衰竭死亡。

症状:进行性呼吸困难、干咳、杵状指,晚期需依赖氧气支持。

预防:避免吸烟和粉尘暴露;药物(如吡非尼酮)可延缓肺功能下降,但无法逆转纤维化。

    (18) 镰状细胞贫血: 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引发血管阻塞,需定期输血。

症状:贫血、急性疼痛发作(镰状细胞危机)、脾脏损伤、感染等。

预防:通过基因筛查,携带者可在孕前或产前识别,避免遗传给后代。

    (19) 血友病: 凝血因子缺乏导致自发性出血,需终身补充凝血因子。

症状:自发性出血(关节、肌肉、内脏)、外伤后难以止血,严重者可因颅内出血死亡。

预防:避免创伤和剧烈运动,减少出血风险;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通过基因检测明确携带者身份,在生育前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评估胎儿患病风险,预防患儿出生 。

    (20) 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 Progeria): 基因突变加速衰老进程,平均寿命仅12-15岁。

症状:生长迟缓、脱发、皮肤褶皱、动脉硬化,平均寿命 12 - 15 岁。

预防: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仅能通过基因检测对有家族史人群进行生育前筛查,以降低生育患儿的风险。

    (21) 成骨不全症(脆骨病): 胶原蛋白缺陷导致反复骨折,需预防性治疗。

症状:反复骨折、蓝巩膜、听力丧失,严重者出生即多发骨折。

预防:有家族遗传史者进行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孕期注意避免可能影响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出生后注意防护、避免外伤并合理补充营养促进骨骼健康。

    (22) 法布雷病: 酶缺乏导致器官沉积物蓄积,需酶替代疗法控制。

症状:四肢灼痛、少汗、角膜涡状浑浊,晚期肾衰竭、心脏肥大。
预防:有家族病史者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做好婚前、产前检查,以降低患儿出生风险。

    (23)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 气道不可逆损伤引发呼吸衰竭,需长期药物管理。

症状:咳嗽、气短、呼吸困难、咳痰等。

预防:避免吸烟、减少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暴露,保持空气清新。

    (24) 视网膜色素变性: 视网膜细胞,退化导致失明,尚无根治方法。

症状:夜盲、视野缩窄(管状视野),最终失明。

预防:有家族遗传史者进行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做好婚前检查与产前筛查,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强光刺激、保持营养均衡及良好生活习惯以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25) 天使综合征:15 号染色体 UBE3A 基因缺失或突变,影响神经发育。

症状:智力障碍、语言缺失、共济失调、癫痫发作及频繁发笑(“快乐木偶” 特征)。

预防:做好婚前检查、孕前遗传咨询,对有相关家族史或高风险的孕妇进行产前基因检测和染色体分析,以便尽早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医学干预措施。

    注: 部分疾病(如癌症、神经退行性类疾病)虽无法治愈,但早期干预与新技术,如基因有疗法,可能改善。很多疾病的预防措施(如疫苗接种、健康生活方式)对降低发病风险同样至关重要。(编辑:人造人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