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智捷SUV怎么了,在国内SUV风头正盛的时候,这家自主品牌的三款SUV竟然有两款在10月份月销仅千辆,最惨的大7 SUV仅仅卖出去了37辆。这家曾经被台湾裕隆与东风汽车寄予厚望的自主品牌,在经历销量下滑、东风撤人、产销分离一系列风波后,到底是消亡还是继续苟活?另外已经购买了纳智捷产品的消费者们怎么办?以后还能不能购买这家质量和服务被消费者双差评的车企的产品?
作为一个自主品牌,纳智捷一直被当成合资品牌在打造,这造成纳智捷之前产品的定价都相对虚高,消费者不买账。以纳智捷优6为例,其官方售价是11.98万-20.08万元,远远高过传祺GS4、长安CS75,而合资品牌中的日产逍客的官方售价只有13.98万-18.98万元,也就是说,优6的顶配车型比逍客的顶配还要贵1万多元。
纳智捷这样的低品质和价格落差,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被淘汰。最直接的就是销量上的体现了。纳智捷优6从去年十二月的月销两千余辆跳水下降至今年前十个月平均月销不足千辆的水平。对于一个品牌的主力车型而言可以说是一场悲剧。
定位高端的纳智捷,却没有核心技术,纳智捷本身并没有整车技术平台、动力总成等方面的研发设计能力,旗下所有车型还在共用2003年推出的第四代雷诺Espace平台(与日产合作获得),还有其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落后也是众矢之的,动力参数偏弱油耗高的惊人,比如大7SUV的2.2T涡轮增压发动机,实测百公里油耗达到13.5L。在技术导向的汽车圈,这样的技术差距很难让消费者产生信任感。
纳智捷对产品升级换代的懒惰,直接导致大7SUV的销量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月销平均连20台都不到,甚至出现了连续数月销量在3辆,4辆的时候。一款SUV竟能给出如此销量成绩,连悲哀都来不及,就直接进入讽刺的范畴了。
不是所有的老款车都卖不出去,毕竟在市场中活过10多个年头的常青树车型有很多。真正让纳智捷失信的还是品控问题。先不说油耗高的吓人的大7,就是U6也存在着问题,发动机抖动、变速箱异响等等。各种油液渗漏,各种异响,各种零部件无故失效,已经成为了纳智捷被投诉最多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让纳智捷的口碑跌落谷底。
纳智捷似乎没有找到营销的根本点,明星站台并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好感,消费者关心的永远是产品力、品牌力和性价比,没有这些作支撑,再多的营销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这些恰恰是纳智捷缺乏的。
所以积重难返的口碑和品质影响,连新上市的优5系列都没有放过。与别家SUV新车上市头三个月的势头相比,上市头一个月才卖出61辆,次月才1005辆的销售成绩,基本上就为这款车未来的颓势奠定了基调。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纳智捷如果仅仅是产品质量上的问题不断,还能通过加强品质管理和推出优质的新品来弥补。但是服务和对消费者态度上的问题,则很难再有改观,因为这些早就已经在服务体系中作为精神而传承了下来。产品可以升级,可以换代,但是销售渠道和服务机构却不能随便更换,所以不论纳智捷接下来在产品层面如何改善,也很难改善渠道体系中对消费者的那些缺陷。
从上面的投诉记录截图中,不难看出相比产品质量投诉,纳智捷车主遭遇到更多的则是销售欺诈,服务承诺不兑现以及否认质量问题和不回复消费者……这样的服务态度,注定了纳智捷的品牌口碑传播效果。而本文中截图的投诉信息仅仅是2017年一年的投诉汇总而已。
产品质量配合服务的双差评,令品牌认知度低成为了纳智捷无法逃避的障碍,比如,其支柱车型纳智捷优6的百度指数,和博越、瑞虎7、荣威RX5等热门车型对比,被虐成渣了好不好。
显然,纳智捷已经在被遗忘的边缘。而将新能源作产品为最后赌注,更显示了一个品牌孤注一掷的赌徒心态。不去为已经购车的车主主动解决问题,不愿意为更多的消费者提升和改善产品质量的企业,就算推出了新能源产品也同样会继承品质和服务上的恶劣传统。
这样现状下,又有哪个消费者敢尝试纳智捷推出的新能源SUV和后续的新能源产品呢?有些时候,就算风口上的风再大,也不是随便做台SUV就能飞起来的。没有自身品质和服务的两个翅膀做依托,最大的可能就是被吹趴下!(编辑:西鲁)